中國的
民族唱法繼承傳統民歌唱法的精華,吸收美聲發聲方法的特點,具有音域寬廣、聲音圓潤明亮、咬字發音親切、演唱風格淳樸優美等特點。中國唱法的美聲標準,在聲音觀念上要求甜、脆、圓、亮、水;在發聲方法上要求氣息、聲帶和共鳴靈活變化,協調配合,用嗓合理;在聲音效果上要求音域寬廣,伸縮自如。穿透力強;在聲音與其它歌唱手段的關系上,則是先動情而后發聲,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聲隨字發,聲隨腔行。中國民族歌唱的發聲與其他各國唱法的發聲有共同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民族唱法氣息的運用 中國民族唱法有吸氣深,存氣多,運氣足,用氣活等特點。在中國古代音樂典籍上早有“氣動則聲發”、“氣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調其氣”等記載。在氣息的運用上強調下述4點:
1.講究氣口 氣口是中國民族唱法中用來說明吸氣點和吸氣方式的術語。中國民族聲樂的曲調結構復雜,有時一字數音,一腔數板,必須在正常的氣口外,補充一些氣口。如有時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點音符和切分音的長音之后加進臨時氣口;或者為了渲染音樂氣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適當的地方加上臨時的感情氣口等等。使用氣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氣的方法外,還需采用偷氣(不讓人察覺的吸氣)、搶氣(在短時間內的急速吸氣)、快吸氣、慢吸氣、淺吸氣和深吸氣等。
2.氣息的支持 中國民族唱法在聲帶使用上張力較強,共鳴比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為主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其呼吸對抗力量的集中點(支撐點)在臍上至腰間,這樣便于貯存氣息,控制呼氣,以靈活地支持發聲。
3.氣息的控制 在呼氣發音時,氣流外圍的肌肉(吸氣肌肉群)始終做與氣流相反方向的下沉運動,以此形成與呼氣動作明顯對抗的力量,起到節制呼氣,保護聲帶,發揮充分共鳴和變化音色的作用。
4.氣息的靈活運用 除經常使用的基本呼氣方法之外,還要做和靈活變化的呼氣訓練,以便在聲帶和共鳴的配合下,完成各種不同的潤腔發聲。如潤腔中的“嗽音”是一股較粗散的氣流,剎那間沖破聲門的阻力彈發出來;“頓音”是呼氣在支點處做半頓半連的彈性的對抗運動形成的;其他如:“截音”、“顫音”、“沉音”等的呼氣使用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以上內容就是關于聲樂民族唱法是什么?怎么運用的全部內容了。如果同學們還有聲樂唱發相關的問題,可以找
中影人藝考表演學院老師進行解答哦!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