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整首詩歌的朗誦,應該以前面說到的“以堅定的口吻表達對暴力世界的懷疑”的狀態進行,需要表達的關鍵情緒就在于“堅定”和“懷疑”,同時也應該帶上一股“舍生取義”的豪情。
第一節講述時代的荒謬,高尚的人都已死去,而卑鄙的人卻依然茍活著,整節詩中充滿了憤怒和嘲諷的情緒,但是該詩作為朦朧詩的代表作,不應將憤怒和嘲諷表現的過于明顯,反而可以用一種逆向思維思考,朗誦時可以用一種復雜的情緒來表達——表面贊揚,內心卻應該充滿鄙夷,如果覺得過于困難,則可以選擇用字面理解朗誦,“卑鄙”和“高尚”一抑一揚形成差異,后兩句的天空飄滿倒影則以諷刺口吻朗誦。
第二節的朗誦略微簡單,朗誦時盡量將這種疑問的聲音送出來,記住,是強烈的疑問,甚至是知道答案的疑問,為什么明明我們已經度過了最黑暗的那段歷史卻又要經歷這樣的歲月。
第三節用“舍生取義”的口吻表達了詩人對于自己肩負拯救這個時代和國家的一種擔當,朗誦時語句里應該帶著鏗鏘和堅定不移的狀態,并且要有一種悍不畏死的精神狀態。但切忌高喊,不然會將這種英雄狀態逸散掉。
第四節以“告訴你吧,世界”這樣的方式進行呼喊,朗誦時可以采取呼喊式的方法將聲音放開,體現出作者不認命不向命運屈服的決心。
第五節的排比句在朗誦時可以采取簡單的遞進方式進行朗誦,每一句的情緒逐漸加強,每一句的節奏也可以逐漸加強,當然,最后一句需要控制住,不然下一段的朗誦無法銜接。
第六節前兩句再次如第三節一樣表達自己愿意舍生取義的豪情壯志。朗誦時將這種情緒展現出來即可,而后兩句則應該將情緒提高,如詩歌分析一般,聲音里應該透著一股對未來的希望,聲音可以加強。
最后一節筆鋒一轉,講述了不管在當時的年代里面社會有多么黑暗,詩人始終相信未來的光明,相信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必然能夠撐過風雨迎來一個美好的強盛的國家。朗誦時應該將對于未來的希望表達的淋漓盡致,在經過了前六節的壓抑之后,應該用高昂的情緒和聲音將這種希望徹底釋放。
中影人藝考表演專業老師提醒全國藝考生,藝考臨近,同學們要做好備考準備,多讀、多看、多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