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表演學苑 發布時間:2018-11-01
評價一個演員的臺詞功底,主要通過以下五個方面:
1、演員說清楚臺詞了嗎?
我們經常在看影視劇作品時,不通過字幕的輔助參考,根本不知道演員說了什么。演員在說臺詞時,口腔肌肉松懶,吐字含混不清,經常連音,吃字吞字,再加上發音不準確,就會讓觀眾聽起來很費勁,無法完全聽清楚整句臺詞,索性只能看字幕了,這樣的臺詞功底就是有問題的。而那些你根本都不需要看字幕,就能夠聽的清清楚楚,甚至覺得字幕的存在會對你欣賞表演造成干擾的演員,臺詞功底就是扎實的。
比如:我曾經在《天坑鷹獵》劇組做演員的表演指導工作,大多數的年輕演員們普遍存在一種問題,他們在表演中有時就會出現連音、吃字或吞字現象,讓觀眾無法獲取到臺詞的完整信息。相比年輕演員,老一輩演員們就會在臺詞的清晰度上完成的更好。
比如,陳道明的《康熙王朝》中訓斥大臣的經典獨白,字字如珠,吐字清晰準確,讓我們聽起來毫不費力,非常清楚,這就是臺詞功力的表現。
再比如,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創業時代》中周一圍和黃軒的臺詞相比,黃軒就比周一圍的吐字要清晰。周一圍有時就會出現吞字吃字的現象。
比如在周一圍的公司剛開業,他站在凳子上對全體員工說的那一段獨白,就有好幾個重要的字眼是含混不清的,像這種情況的發生有可能觀眾因為看字幕而錯過了某一瞬間的精彩,那對于演員和表演都是一種遺憾。
2、演員說明白臺詞了嗎?
很多演員有非常好聽的聲音,有標準的普通話發音,有抑揚頓挫的臺詞處理,有飽滿的情緒,但你就是沒聽懂他這句臺詞到底要說什么意思。這樣的臺詞功底絕不能算扎實。所以,評價一個演員的臺詞功底如何,不是看他的聲音有多好聽,普通話有多標準,臺詞的重音、停頓處理的有多好,而首先是要看這個演員到底說明白臺詞的意思沒有,對手和觀眾到底聽懂了沒有。臺詞功底好的演員會讓對手和觀眾毫不費力的就把臺詞的意思聽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比如:于和偉在《軍事聯盟》中飾演的老年曹操,在點將臺上對自己一生進行總結的那段經典獨白,里面有很多的人名、地名和成語,要想把那段臺詞說明白對演員來說是不易的,但于和偉做到了,他不慌不忙的把每個詞每句話的意思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說給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我們仿佛和他一起經歷著曹操的一生。
這就是演員臺詞功力的展現。
3、演員的臺詞觸動到你了嗎?
當你聽到演員說出一個詞或一句話時,你能夠從那個詞或那句話經歷到角色曾經的處境和遭遇,仿佛和角色一起經過了他的過往,經歷到了發生在角色身上的種種,感受到了角色微妙的心理活動和細膩的情感變化,并聯想起自己類似的遭遇或情感經歷以及自己當時的感受,于是為之動容,心里無法平靜。這就證明演員的臺詞觸動到你了,演員的臺詞功底是十分扎實的。反之,當演員說完這句臺詞后,你不但沒有任何感受,反而還覺得他說的太假了或太夸張了,或者只關注到了演員臺詞的聲音、吐字、語氣、情緒、氣勢、動作等外部處理方式,那就說明演員的臺詞并沒有觸動到你,臺詞功底還不扎實。
比如:電影《我不是藥神》中飾演病人老太太的演員葦青對周一圍說的那段臺詞,讓觀眾淚崩,大受好評。當葦青說:“我們都得等死時。”我們每個人都深深感受到了眼前這位老人面對死亡時的恐懼和絕望,所以才會為之動容。而當她說:“我不想死,我想活著。”的時候,我們又如此深刻的感受到了一位老人求生的強烈欲望和對周一圍發自心底的深深的哀求。這就是臺詞功底扎實的表現。
一個詞,一句話就能讓觀眾完全經歷到角色復雜的內心世界和情感深處的層層漣漪,這比任何刻意的臺詞外部處理都更重要。也是評價演員臺詞功底最重要的依據。相比葦青,我們再來回想一下我們曾看到過的綜藝節目中那些歇斯底里,大呼小叫,看上去情緒飽滿的臺詞表達,到底有哪些是真正觸動到你的,哪些會讓你覺得這個演員太使勁了,盡管演員很激動,但觀眾沒有太多感覺,其實是可以一目了然的。
4、演員的臺詞體現出角色的性格特點了嗎?
對演員來說,塑造角色形象,體現角色性格特點的兩大途徑,一個是身體,一個就是言語。一個臺詞功底扎實的演員一定會找到屬于角色自己的聲音、語氣、語調、節奏等角色獨有的言語表達方式,讓觀眾在聽演員說臺詞時忘記這是演員本人,而完全相信那就是角色。反之,觀眾就會覺得演員演什么戲都是一個說話感覺,缺少了對不同角色性格特點的不同塑造。
比如:電影《影》中鄧超一人分飾兩角。為了鮮明的區分兩人不同的形象和性格特點,鄧超在塑造一個長期躲在暗室不見光日、身體虛弱、忍辱負重、心懷堅定復仇計劃的子虞真身時,大膽運用了沙啞、陰暗的聲音造型。應該說他的聲音塑造是大膽的,甚至讓人感覺是夸張的,但又確實給角色的性格特點增添了鮮明、濃重的一筆。無怪乎很多觀眾都對這個角色印象深刻、感到恐懼,這不僅僅是鄧超的外部造型和表情神態完成了角色的塑造,聲音的塑造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鄧超很好的運用了臺詞表現手段,體現出了角色鮮明的性格特點。這就是演員臺詞功底扎實的典型范例。
5、演員的臺詞完成了“有效表達”嗎?
很多演員在創作中都有自我陶醉和自我表演的習慣,把自己的臺詞處理好,表達好就完了,并不和對手進行此時此刻真實深入的交流,并沒有使臺詞完成“有效表達”。所謂有效表達,就是演員在說臺詞時,臺詞是在那時那刻真正說進對手心里,真正影響和改變對手行為、心理及情感,這樣的臺詞定會擊中對手的內心,得到對手真實的反饋,會把觀眾帶入到演員之間形成的強大的、真摯的情感交流中去。否則即使演員把自己的臺詞處理的再好,再準確,也無法讓觀眾完全感受到此時此刻角色之間微妙的心理交流和細膩的情感撞擊,這樣的臺詞功底就是有問題的。
比如:《羋月傳》中孫儷教訓將士們的那段激情演說。這段臺詞孫儷在完成時,聽上去臺詞言語邏輯的表達都是準確的,該有的處理都有,臺詞的氣勢也是到位的,也讓人能感覺到女王的權威,但這段臺詞卻無法很深的觸動到我們。原因就是因為孫儷的臺詞并沒有真正觸動到現場的演員們。比如臺詞中孫儷重復幾遍的在句尾問將士“是也不是?”這是一個問句,而這個問句恰恰是擊中將士內心的最強音,使得問句前面的話真正引起將士們的反省。
孫儷在這幾個問句的地方,從語氣到表情都是到位的,都完成了氣勢的表達,但并沒有真正把它問進將士們的心中,沒有真正觸動到將士們的內心,也就減少了這句話觸動觀眾的力量。這屬于臺詞沒有達到真正影響對手、改變對手目的的無效表達。當然《羋月傳》羋月的臺詞是由后期配音演員來完成的,可能會出現情緒達不到現場演繹的最佳狀態,這種情況也是沒有辦法避免的。
而《我不是藥神》中葦青對周一圍說的那段獨白,是完成有效表達的。在說臺詞的那一刻,她全部的注意力都在周一圍身上,她努力說服和哀求周一圍,不讓自己和病友無藥可吃,活活等死。每句話,每個詞都深深的扎進周一圍的心里,真正讓周一圍感受到他們求生的欲望,明白他的決定關乎著這么多個生命,努力改變著周一圍抓走徐崢的決定。在這一刻,葦青沒有做任何多余的臺詞外部處理,只是專注的完成了臺詞給予對手內心深處的影響和改變,完成了臺詞的有效表達,于是真摯的情感深深的觸動了對手,觸動了觀眾。有效表達是演員臺詞技術中至關重要的部分,也是容易被演員忽略的部分。
綜上所述,我們評價一個演員臺詞功底的時候,會從這五個方面進行考量,你明白了嗎?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
ONLIN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