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表演學苑 發布時間:2021-02-25
語言是話劇表演藝術的兩大支柱之一,沒有語言的表演難以稱為話劇表演。而演員對語言的再次創造(即臺詞)水準,直接影響話劇中人物性格和劇情的傳播,所以,演員對語言的創造需要充分挖掘潛臺詞并得以體現,本文將對話劇演員如何掌握此功課進行分析和探索。
演員要“多和胡琴說說話”,即多與琴師配合。做到“聲斷但意不斷”,即在胡琴過門之中演員心中也要有戲,要注意挖掘潛臺詞,準確把握人物內心獨白。這些都要靠演員自己去揣摩,“戲中找戲”,多問幾個為什么。導演的意見只能供參考,他的作用也不能在舞臺上看出來的。在這方面,嚴鳳英做得好。我當年演戲時,也十分注重這一點,自己總結出十六個字,即“意與心合,心與貌合,貌與我合,我與眾合”。
戲劇的念白也是十分重要的。俗話說:“千斤話白四兩唱。”因為白與唱比較起來更難,白口在講究精細程度上尤甚于唱,所以老前輩們說:“白口要像唱一樣念,唱要像白一樣地唱。”
戲劇的白講究音樂性、節奏感,不同于生活中的說話。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表現人物在一段時間內感情和感情的起伏變化。如《夜審潘洪》一出戲里的那段對白,從慢到中速,由中速到快,再從快至慢,富有極強的表現力。又如《審頭刺湯》中的一段對白,準確地反映了人們心情從贊許到指責,最后至憤怒的變化過程,產生了很好的舞臺效果。
要達到深厚的唱功和白口功夫,首先必須注意練習嘴皮上的功夫,如噴口、吐字等。一種方法是練習喊單音,如“啊——、咿——、哦——”;一種方法是練習發出各種笑聲,如狂笑、冷笑、吃吃笑、大笑等等,這對于丹田氣極有好處;再就是交替喊長短音,練習繞口令等,無非是為了提高喉、舌、齒、牙、唇五音的操作能力;還要注意上韻和不上韻的大、小白口。
但是,“百喊不如一吊”,喊嗓子只是基本功,通過吊嗓子可以加強與琴師之間的配合,把握好聲調高低,長短和頓挫,這就是一種綜合性的練習方法,因此歷來被劇團和演員們所重視。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
ONLINE MESSAGE